摘要:本文探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挤出效应,详细阐述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一、挤出效应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1、挤出效应的定义: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会提高国内货币供应量,进而导致利率上升、民间投资减少,即挤出民间投资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2、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1)货币供给量:当货币供给对应不上国内货币需求时,政策增加的资金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企业的借款成本也会上升,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减少。
(2)银行利率:政府政策对资金供给的调控,会导致银行利率的波动,如果利率上升,企业的借款成本增大,民间投资就会减少。
(3)从货币角度与财政角度分析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货币角度来看,增加借贷供应会导致货币供应过剩,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然而,从财政角度来看,将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到财政支出,并不一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过剩。
二、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1、资金效应:在实行季节性财政政策时,财政政策一般会在农业、工业的淡季中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支撑经济运行。然而,当政策在淡季加大投入时,企业和个人因受季节性因素和市场规律的影响,投资意愿和能力相对降低,因此政府的财政投入,很可能只是利用政府资金“自我扩大规模”,却无法刺激实际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的第一个作用机制:即加大财政投入,企业的投资意愿减弱。
2、利率效应: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收,会导致总需求量下降,经济发展停滞。根据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货币供给过剩会导致货币利率降低,而货币供给减少则会导致货币利率的上升。当货币政策存在宽松性时,企业可以获得较低的借款成本,从而促进投资;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的借款成本则会上升,从而抑制投资。
3、预期效应:民间投资的动力来自于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如果政策对未来的经济情况给出了不利的展望,那么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政策的预期对民间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扩大循环财政
1、扩大循环财政增加财政收入:即根据经济发展中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完善现役税收体系,通过法制建设和税务管理的改革,逐步实现税收特别是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领域收税的多样化方式。通过进行征税的多元化,能够增加财政收入的流入以及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同时增加政策的放贷空间,减轻了利率上升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增加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当财政预算赤字得到遏制时,政府就可以考虑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企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和补贴,减少政策对民间贷款的影响。从而激发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投资增长,打破了政策对民间贷款的挤出效应。
3、控制政府债务:政府对借款的使用会对挤出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政府的债务管控越严,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挤出效应就会越小。这也是财政政策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政府干预的作用机制
1、优化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会出现自私、恶意竞争的现象。由于政府在市场调节上有着优势,使得政府可以比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客观,更加合理,从而跟好的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2、防范市场失灵:在市场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忽视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等非经济因素。而政府是对这些因素高度重视的机构,所以在政府的干预下,市场失灵几种情况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3、引导社会预期:政府干预除了指导资源的配置,还可以引导社会预期。政府的应对措施决不是简单的口号和宣传,因为有真诚的表现,感性的体会和严肃的策略等多种因素。通过引导社会预期,政府可以更加具体的把握社会、工业、投资预期等多个因素,从而有效实施政策,减少挤出效应的影响。
五、总结
本文简述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挤出效应,主要从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宏观层面考虑,扩大循环财政能够有效减轻政策对民间贷款的挤出效应。从微观层面考虑,优化政府干预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政府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本文由数经笔记(https://www.60so.com)原创,如有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