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危机的深层原因,重点介绍了2.8万亿余额背后的真相,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一、低成本资金驱动银行扩张
商业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收益的增加,采用了低成本资金的方式进行融资活动。其中,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更是推行门槛极低的定期存款和高额理财产品,以吸引更多的存款。
然而,在银行负担率日益加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依旧不顾成本重新定价,将低利率向整个市场辐射,从而进一步下压自己的利润率,甚至产生亏损。有银行以不良贷款为代价,特意压缩不良贷款拨备费用,暴露出银行业竞争激烈的问题,银行明知在不良贷款收益/损失上捏造数据,但依然不顾风险而搏杀市场份额。
这种低成本资金驱动银行扩张的做法必然会加速不良贷款的产生,因为银行会不惜代价地打破自己的信贷规则,通过满足一些违约风险极高、且不适合贷款的客户申请,并在页面覆盖背后故意留出漏洞。
二、过度的金融创新引发风险
商业银行压力越来越大之际,为了发展新产品、减少风险、提高效率,银行不得不走向金融创新之路。例如,大力发展消费金融、P2P网贷等业务。
然而,某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投机取巧,打着创新的旗号,开展一些风险极高的业务,例如将P2P网贷投资到不良贷款中、不适当的信用评级等等。这些过度金融化、风险过高的业务直接导致了大规模不良贷款的产生。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但没有缓解银行业务的压力,相反还加剧了银行风险的膨胀。新金融产品的研发意味着投资人会把资金越来越分散,对银行流动性和风险的监管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三、监管政策不力
监管政策是防范不良贷款危机的重要保障。在市场健康稳定的前提下,监管体系才有可能调动金融行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并稳定经济和金融体系。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国银行监管政策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监管力度不足。近年来,不良贷款风险已经逐渐显现,但银行监管部门没有及时掌握住不良贷款风险的演变趋势,造成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监管标准不清晰。虽然中国的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但由于监管标准不清晰甚至过于宽松等原因,多数银行机构利用漏洞套取存款,甚至外包一些项目以逃避监管。
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不良贷款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让针对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成为形式上的防范措施,而不能实质性地控制银行业风险。
四、巨额流动资金外流加剧了不良贷款危机
巨额的流动资金持续外流同样加剧了银行不良贷款危机的程度。当前,从原因上看,流动资金外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和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影响,市场资本外流尤为猛烈。这直接导致了银行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少,越来越依赖高风险业务和高利率存款。另一方面,货币宽松政策下,因为市场利率下降,资本外流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这种情况不仅会加剧银行业不良贷款危机的程度,而且还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五、总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危机:2.8万亿余额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低成本资金驱动、过度的金融创新、监管政策不力和资金外流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因此,要想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危机,我们需要通过更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加强信息披露、控制市场化运作的风险以及维护外汇储备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银行的金融监管。
本文由数经笔记(https://www.60so.com)原创,如有转载请保留出处。